提到
偃师府店镇,人们不禁会想起雄震天下的轘辕关,想起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六十福地缑山,想起武则天书写的天书太子碑,想起令人垂涎欲滴又回味无穷的府店肉合......
凡是到过府店镇的人,提起府店肉合,人们自然会想起那个嵩洛古道上的嵩洛酒家,想起哪位端坐在店里慈祥而又宽厚的老人,那位几十年在面与火生的生涯中历练、且沉淀着庄重与深沉的老人。
今天,我们为您讲述一个——历史与现实糅合在一起,传承与发展连接在一起,饮食与
文化结合在一起,用一生抒写了面与火的传奇,把硬面火烧做到极致的老人——武志厚。
武则天:驾幸缑山“硬面火烧”传奇诞生
我们来到嵩洛酒家,见到年届古稀的武志厚老人。说起府店肉合,这位跟面与火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两眼放光:“府店肉合好,最主要是硬面火烧有特点,外焦里软,软而不粘,好吃!”老人说,“这不是我自夸的,听老辈子人说,这是武则天说的。”随着老人的讲述,我们的思绪回到大唐盛世的武则天时代。
说的是唐代武周时期,唐高宗死后,武则天掌握了大权,当了女皇,改
洛阳为
神都,并多次巡幸嵩山,封禅中岳。这则天女皇对缑山的太子升仙观情有独钟,封禅途中不仅多次驻跸缑山行宫,还拨出自己的脂粉钱扩建和重修缑山太子升仙观,并亲笔手书太子升仙碑,一时间忙的不亦乐乎。
这年春三月,神都洛阳牡丹花开得正盛, 缑(gōu)山牡丹也开得正好。缑(gōu)山是名山,古代缑山有野牡丹,“金系腰”就出于该山中,成为洛阳牡丹名品。周师厚《洛阳牡丹记》载:“金系腰’,千叶黄花也。类间金而无蕊,每片叶子上有金线一道,横于半花上,故目之为‘金系腰’。其花本出于缑氏山中。”“金系腰”,也被移栽进太子升仙观,汉武帝、光武帝、武则天等帝王都曾临幸缑山,必赏牡丹“金系腰”。
位于缑山之上的太子升仙观落成了,太子升仙碑也树立起来了。当时的缑山归缑山县管辖,缑氏县令和太子升仙观观主都希望武则天圣驾光临,为重修的太子升仙观揭碑剪彩。女皇闻讯,喜不自胜:女皇本来羡慕王子乔(又名子晋)升仙的神话,把缑山所在府店一带改名为“控鹤里”,把自己的后宫管理机构也命名为“控鹤府”,总算跟升仙太子攀上了关系,自己手书的飞白体及创造的多个汉字也随着自己撰写的文章被刻在碑上,这个隆重的落成这个落成盛典,女皇当然要去参加。
闻听女皇要再次巡幸缑山,太子升仙观张灯结彩,行宫内一片忙乱。缑氏县令赶忙找来当地最好的厨师,杀猪宰羊,发面备菜,准备迎接女皇圣驾。俗话说,越急越不出汗。也该是忙中有错,加上出现了倒春寒,夜里天气变冷,结果次日早上一看,发的面没有开!
这可急坏了这位当地大厨,想重新发面,已经来不及了,如实上报吧,又怕落个犯上或欺君的大罪,弄不好还要身首异处。好在这位大厨久经沙场,很快镇定下来,既然发面不开,就试试烙瓷面烧饼,虽然没有弄过,但也不至于做的太糟。想到这里,厨师也不怕了,就大着胆子按自己的设想和面揉剂儿,做了一回瓷面烧饼,并且受牡丹“金系腰”启发,在边上捏出金线环绕烧饼,取名就叫“金龙环日”。厨师本来正忐忑不安呢,没想到,女皇中午用膳的时候,吃着从未见过的烧饼,脆酥可口,一时龙颜大悦,连连称赞:“这炊饼,外焦里嫩,软而不粘,好吃!”
当时,即兴起赋诗一首:
奉天承运游缑山,昔闻子晋此登仙。仙草未知何处觅,仙果(注:这里指硬面烧饼)飘香嫦娥馋。千年古庙尘世外,百年老鹤迹渺远。纵无玉液伴王母,有此美味也陶然。
当年八月中秋,武则天再次带领百官及后宫,驻跸缑山,再吃夹肉硬面火烧,心情十分愉悦。当晚,明月当空,武则天在山上赏月,月明风清,天高云淡,武皇想起王子晋,又想起自己早死的太子李弘,一时间淡淡感伤顿至,挥笔再赋《缑氏山庙诗》一首,诗云:
秋风寂寥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
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
没想到,一次美丽的意外,竟然创造一种美味。此后,这种硬面火烧竟成了缑山行宫的保留御膳。后来,这种硬面火烧传到民间,成为府店镇特有的传统
小吃。
武志厚:“硬面火烧”千年遗产传承人
府店硬面肉合之所以好吃,全在硬面火烧的功夫了。究竟怎么做硬面火烧呢?武志厚老人说:“那首先得做好三水面?啥叫三水面,就是瓷面和成硬面,要下力气匝三水。”
要想匝好“三水面”,首先要做好准备,做到“三光”,“三光”,就是盆光、面光、手光,还要反复匝面。匝好“三水面”,只是第一步。然后搓成长条,均匀地拽成一个一个的馍剂儿,再团成火烧,火烧边上要仿照缑山的牡丹“金系腰”,还要搓出几根细条,盘绕一圈,等烧饼烙熟了,如同一条金龙环绕金色的太阳,这第二步“金龙环日”就完成了;第三步,就是放大火鏊子上烙饼,烙出的硬面烧饼形如黄色小铁饼,又如青蛙鼓肚皮,中心膨起,外焦内软,喷香酥脆,咬开一个角,一股白气冲天而起,香气四溢,这叫“白虹贯日”。到此,硬面火烧才算做成;下一步,才轮到填肉加菜,大快朵颐了。
从大唐武则天时期,到现在1300多年了,硬面火烧技艺是如何传承下来呢?据武师傅说,当时硬面火烧是行宫的御膳,不外传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缑山行宫逐渐衰落了,仅留下太子升仙观,但硬面火烧的技艺,一直在府店人中间悄悄流传。
清朝年间,乾隆皇帝因两个儿子和皇后先后死亡,常起烦恼。在皇太后劝说下,他来洛阳一带巡游散心,史称“南幸嵩洛”。他先到了洛阳,游览了关林、龙门,次日巡幸缑山,夜宿升仙观,第三日才巡游嵩山。当他漫步控鹤里(府店镇),听说府店镇有一小吃,当年唐代武皇很喜欢,就让地方长官去找。很快,找来民间手艺人做成硬面火烧,乾隆皇帝品尝后,感觉十分可口,当时龙心大悦,也为缑山赋诗一首:
缑岭巄嵸嵩岳连,传闻子晋此登仙。
割来太室三分秀,望去清伊一带绵。
欢豫民情他阆苑,青芊麦色我芝田。
孜孜求治犹多愧,无瑕重翻字道篇。
并给太子升仙观撰写对联一副:
笙音缥缈凌秋月,鹤羽翔回驻岭云。
书匾额曰:即是丹田。
洛阳和偃师的地方官吏感到无上荣光,专门为乾隆皇帝写缑山这首诗制作了御碑,至今仍然立在缑山顶上。对联和匾额因为太子升仙观毁于战火,不知所踪。
乾隆走了,好吃的硬面火烧继续在府店民间流传。清代到民国,一直是担着担子卖硬面火烧的小贩,一头担着小火炉,一头担着案板和肉、菜、面。在这些小商贩里面,就有武志厚老人的师傅杨文治老先生的先人。杨文治老先生的父亲,解放前在府店街上摆个小摊卖卤肉、硬面火烧,杨文治跟着父亲做硬面火烧,得父亲的真传。
解放后,杨文治参加工作,进入偃师县府店供销社。他不仅硬面火烧打得好,做出的瓷面烧饼又酥又脆,烙花均匀,深受食客美誉。杨文治干活还干脆利落,他宰杀一只羊,5分钟之内杀完剥净,仔细检查,没有一根羊毛。有一次,他参加全县供销系统饮食行业技能大赛,获得全部技能第一名,被树立为业务标兵。他卤肉选用20多重药材,全是出自嵩山、晚安山天然药材,而且是祖传的秘方。
名师出高徒。在这样的师傅亲传下,武志厚师傅不仅火烧打得好,喷香酥脆,烙花均匀,也掌握一门卤肉的独门绝技,成为一代宗师。
府店肉合:嵩洛酒家赓续新传奇
武志厚生于府店镇府南村,虽然和千年女皇同姓,但是却是贫穷之家。解放后,虽然家里分了田地,但依然没有彻底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合作化后,加入农业社,年轻的武志厚勤奋好学,犁耧锄头耙,样样拿手。
后来,生产队成立了副业组,五个人一组,下乡赶会卖包子。他们用架子车拉着风箱、散煤炭、包子锅,开始赶路,跑到
登封中岳庙、洛阳白马寺、
孟津平乐等地,每天一走就是50里到100里。他们每天早上两三点起床,到早晨6点就到了目的地,生火支锅,开始煎包子。等到天大亮,会场儿人上来的时候,他们的热腾腾的包子已经出锅了。水煎包子,对于缺少油水的乡亲们来说,是难得的美味。每个包子5分钱,赶一天集卖2000个包子,能挣80—100元,回来交给生产队,除了换10分公分外,每人每天换回1.5元的补助。
卖包子拉一架子车火炉和灶具,遇到下坡路还好说,要是往中岳庙爬十八盘,那就困难大了。重车上坡,难于上行,只好跳上担子,把灶具食材一担一担往山上担,再把空车拉上去;到山上,再把灶具装上车往下走。披星戴月赶会,忙了一天,身子都散架了。赶完会,几个人在路上实在困得不行,就在路边的机井屋里往地上一躺,倒头便睡,等休息有劲了,再起身继续赶路。
由于在副业组的突出表现,上世纪60年代初,府店镇供销社食堂招工时,武志厚顺理论成章被选拔进了供销社,成了吃公家饭的“公家人”。
到了供销社,因为他的特长,他被安排在府店供销社食堂,继续卖水煎包子;同时,他拜杨文治师傅为师,开始学打硬面火烧。杨师傅的硬面火烧是祖传的独门绝技,称一斤面打5个火烧,个头均匀,不用上称称量,不仅分量均等,而且打出来没有残次品。
那时候,生活标准低,食堂里糖糕、瓷面油条、虚面油条成了主要经销品,吃炒菜的几乎没有;硬面火烧肉夹馍虽然好吃,但卖得少,每天仅能卖50—100只。
但却不管硬面火烧打的再少,武志厚总是放下身段,虚心地、认认真真地跟杨师傅学,不肯放过一个细节,不仅问得清楚,而且一定要完全掌握才罢手。杨文治师傅比武志厚大10多岁,但看到如此用心的徒弟,他格外高兴,总是不遗余力地传授自己的本领,而武志厚总能融会贯通,不仅馍打的出色,而且各项技艺大有长进。
在武志厚师傅的记忆里,作为大集体的府店供销社饭店,最光鲜的一次,要数上世纪70年代后期,陆浑水库东一干渠通水典礼在偃师举行。接待九县二区代表100多人,接待20多桌,这是府店供销社饭店第一次用硬面肉合作主食大规模接待外地客人的光辉记录。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武志厚和师傅杨文治承包了供销社饭店,府店肉合走上了发展的新历程。师徒俩携手并肩,相得益彰。他们带出年轻的徒弟,又手把手传授硬面火烧的制作技巧,让府店肉合一天天做大做强。从单纯的硬面卖肉合,到承办传统酒席,到硬面肉合为主餐,他推出了一系列大众化的汤类小吃,分别是鸡蛋汤、肚丝汤、山楂汤、丸子汤,形成了系列“肉合+汤”的吃法,分别是:
“肉合+杂烩菜”、“肉合+鸡蛋汤”、“ 肉合+鸡蛋汤”、“肉合+山楂汤”、“肉合+丸子菜”。根据需要随意搭配。
而肉合中夹的美味,也有过去的只有卤肉,品种逐渐增多,有牛肉、肚丝、耳丝、豆腐皮、青椒炒菜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考虑到人们的多元需要,也出现清淡特色的汤类和夹馍菜。
在汤类中,销售最多的要熟羊肉汤了。因此,每天都要现杀鲜卖羊肉汤。最初的时候,自己每年养8—10头,现在每天都要宰杀鲜羊肉,就从从南部佛
光山区买羊,那些吃着山林里天然牧草长大的羊,肉嫩味美,顾客享受到纯天然的美味。
上世纪80年代,承包初期,没有服务员,武师傅带领年轻人,连打火烧做菜兼做服务员。最忙的是每年到过春节前后,武师傅每天早上五点钟
上班,晚上十点下班,站得时间很长。每天一整天,他忙来跑去,到晚上回家,腿都浮肿了。过罢春节,武师傅松劲了,总要生一场病,输两三天液体,才能缓过劲来。
80年代中期,饭店开始招第一批工作人员,府店人武建刚、马少伟跟着武师傅学徒弟,打硬面火烧,武师傅待他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毫不保留传给他们技术,并且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如今他们都成为饭店做硬面火烧的骨干,一干就是30多年;而杨文治师傅的儿子杨宏章、武师傅的儿子武振国都加入饭店的行列学习技术,成为饭店硬面火烧的骨干,武杨两家两代父子精诚合作,传为佳话。
武志厚说:“饮食业是和良心活儿,必须实诚待人;同时要精工细作,严把质量关。”
在做生意上,武师傅要求大家童叟无欺,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收破烂的小贩一定要一视同仁。不仅让大家吃的起,还要吃得好,吃得饱。有时候老人来,只卖个硬面火烧,店里的服务员一样热情相待。吃完饭,他让顾客自己报账,算账,有时候客人忘记带钱了,他照样让人家走。他说:“做生意要宽厚,不能过于精明,水至清则无鱼。”
对人宽,对管理上他却要求很严。如今饭店里已经有聘用5—6专业厨师,服务员近10名,武师傅要求大家,不管面价怎么涨,一斤面5个馍的烙规矩不变;不管肉价怎么涨,肉的质量不能变,卤肉用的20种当地药材一种不能少;坚持自己卤制,切肉刀工要好,切好切薄,入口即化。
武师傅说:“做饮食行业,(客人)喊不来、捞不来,最主要靠个人做出来。”他还说,“说着容易,做着难;做着容易,坚持难。天天把样样事情都做好,很难。”
虽然难,但是武师傅还是坚持做下去,他对厨师要求严格,首先要搞好个人卫生,厨房环境卫生,每天晚上下班前,要把案板,桌子洗刷干净,每天,要让饭店以整洁的面貌迎接客人。更重要的是,把好质量关,把好食品安全关,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半点含糊。
因为属于美味特色小吃,凡是过往品尝过的人们都成了饭店的回头客。一传十,十传百,嵩洛酒家的肉合声誉鹊起。好多到登封
旅游的人,慕名前来,带着亲友转程来找到店里来品尝肉合。
1990年,偃师宾馆专门派厨师来这里学习,试想一下,一个三星级的县市级大饭店向一小镇饭店学习,若不是府店肉合的特色,这简直像天外奇谈一样不被人相信!
前几年,河北邯郸市来人拿着加盟费,希望把府店肉合的连锁店开到邯郸去,但被武师傅拒绝了。武师傅说:“不是我保守,路途遥远,我怕看不住质量,对不住祖宗!”
但嵩山饭店自身却一直在发展,1988年,盖了供销社大楼,饭店初具规模;2012年,由于小城镇改造,饭店扩大经营,再次升级。偃师已故是老书法家杨乃锷先生曾为之题写店名“嵩洛酒家”。
在武师傅的要求下,店内风清气正,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时常发生,传播了偃师的
社会正能量。
有一次,一位先生装着钱的皮包忘在了饭店里,武师傅赶快收起来,千方百计找到失主,归还了钱包。还有一次,一位女士的洗手时,把金戒子忘在洗脸池上,服务员捡到后,交到前台。武师傅一直保管着,直到第三天,失主来店里寻找时,归还了失主。尽管客人千恩万谢,但他从不接受客人的酬谢钱物,总是让失主感动的两眼湿润。
如今,武师傅老了,他不再打硬面火烧了,但他仍然是店里的主心骨,技术监督和管理者。
凡是过往嵩洛古道的客人,都忘不了府店肉合的味道,忘不了瓷面火烧的麦香味,忘不了武志厚师傅那双慈祥、善良、睿智而又大智若愚的眼睛。 (李向阳/文 高翔/图)
《偃师“府店肉合”:赓续面与火的千古传奇》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uoyang.yuduxx.com/yanshi/172658.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