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洛阳新闻 > 伊滨区新闻 >

洛阳西庞村70岁村民组建农民曲剧团吹拉弹唱

[摘要]生活中的马自然 在伊滨区庞村镇西庞村,凡是在过着红白事的农户里,你总会看见一位头戴鸭舌帽,双眉浓重如卧蚕,目光有神,身材挺拔硬朗,言辞凿凿掷地有声的老者,在院落忙前忙后,招呼伙计们有条不紊的干着活。他,就是这个村的退休畜牧兽医马自然。 马自...

生活中的马自然

生活中的马自然

   伊滨区庞村镇西庞村,凡是在过着红白事的农户里,你总会看见一位头戴鸭舌帽,双眉浓重如卧蚕,目光有神,身材挺拔硬朗,言辞凿凿掷地有声的老者,在院落忙前忙后,招呼伙计们有条不紊的干着活。他,就是这个村的退休畜牧兽医——马自然。

  马自然是西庞村2组村民,年过七旬。他十六岁开始在村卫生室学医,二十出头转学兽医,开办了兽医站从业数十载。改革开放后,大集体解散了,他又与人合作开办钢制家具企业,但因为常去给群众的家畜治病,被人戏称为“兽医厂长”。跨入二十世纪后,他赋闲在家,与十几个志同道合的戏迷朋友一起组建了“西庞村群英曲剧团”,吹拉弹唱,自娱娱人,伊河、洛河两岸的许多村镇里都曾出现过他的身影。由于他人品端正,信誉好,热心帮助乡邻有求必应,被当地村民赞为“老有所为第一人”。

  “好人”不是一天炼成的

  2003年,时龄60岁的马自然从生意场上退休下来,本想轻轻松松安享晚年,但每逢乡邻因为生病牲畜上门求助的时候,他又于心不忍,总是说:“不去不得劲儿!”。那是2009年的春节,当时天空正下着鹅毛般的大雪,刺骨的寒风呜呜作响,正在午休的马自然被一阵“呯呯”的敲门声惊醒。“然叔,然叔,麻烦您去把我家的奶牛看一下……”

  “这大过节的,我看就别去了,再说你已是六七十岁的人。”一旁的家人反对。

  “不,奶牛生产是大事,人家开春还指望它产奶扩大生产呢!再说现在一头牛要值万把块,怎么能不管?”说完,马自然翻身起床,穿好衣服,随着吴全军来到了邻村志远奶牛场。情况棘手,有三头奶牛被山西请来的兽医专家定性为不治之症。马自然不甘心,凭着几十年的从医经验,重新对病牛进行诊断、治疗。最终,三头病牛全部恢复健康,唯有一头牛崽胎死腹中,这让马自然在多年后想起来仍是耿耿于怀。

  邻村志远奶牛场的老板吴全军说:“然伯人太实在,有求必应。连着三四年,我的奶牛都在春节期间生产,不是年初一,就是初二、初三,每次请他来为我的牛崽保驾护航,他总是帮完就走不收费。近处不说,洛阳赵村奶牛场、龙门游乐马场、高龙镇奶牛场、翟镇田林肉牛场、寇店镇魏村肉牛场,哪个没请然伯去帮过忙?至于个人家里阉猪、阉羊的,都是义务干活,随叫随到,早晚不误!”

  笔者在村里跟村民聊起马自然,大家说,这人年轻时就能,开过兽医站,办过铁箱厂,很多钢制家具行业里的元老级人物张英治、高振举等人也是在他的鼓励下开办企业的。年纪大了,组织个曲剧团在逢年过节、农家婚礼、孩子满月面、老人过大寿时为大伙唱戏助兴,还成立了红白事理事会给街坊邻居家里过事张罗全程,忙而不乱,井井有条。哪个村也离不了这种人啊!银德大娘提起马自然,说:“刚才卖菜的小刘还指着老马问,这人真不错,买菜时少算了两兜豆芽,都回家了还给我把钱送回来,虽然就几块钱,说明人家一点便宜也不贪,真难得!我告诉他,他就是西庞村的马自然,好人可不是一天炼成的!”

  最美不过夕阳红

  马自然遵从父训,从不记私仇,因此人缘极佳。偶与他人有一言半语不妥,见面后本人会主动上前问候,赢得对方的谅解,直到恢复友谊。目的是心理平衡,心情舒畅,于人于己都有大有裨益。他常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生活中要做到平易近人,以善待人,以和为贵,尊老爱幼,才能形成和谐和睦的环境。

  步入老境后,马自然爱上了老祖宗的宝贝,拉二胡、弹三弦、弹古筝、练书法……爱在老人集聚地方唠嗑,听大家论论处世哲学,谈些“知足者长乐,平安即是福”的故事,怎样去养生,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等。有时候谈些历史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给民生带来的成果,聊聊如今的太平盛世,国家昌盛、老百姓丰衣足食……国强民乐的小康社会来之不易,新中国创下了亘古未有之奇迹。

  他也喜欢在群众中收集和传授民间偏方,如平日常见的神经官能症、皮肤癣、慢性结肠炎、肺结核、糖尿病、妇人奶痈、肩周炎、颈椎病等疑难杂症,互相交流,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2组村民王香文常年泻肚,听了马自然的建议,买来猪肚子,把大蒜、大茴香装上后缝合煮熟,喝汤吃肉,不仅治病管用,吃了几回连病根也去掉了。5组村民马建成听说后,也用此方治好了多年痼疾。

  农民剧团的幸福时光

  马自然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既管道具,又管剧务。带领自己创办的西庞村群英曲剧团,排演了10多个剧目,十余年风雨无阻地在各个村庄、剧场演出近1000场。

  马自然回忆道,小时候村里很多老人都会唱豫剧、曲剧,那细腻、明快而又活泼,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曲调让他深深为之着迷,每逢有人表演,自己定会围在一旁听人唱戏。他也喜欢饭前茶后哼唱一段曲剧,天长日久耳濡目染,马自然喜欢上了戏曲。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曲剧红火的时期,县曲剧团经常下乡表演。只要听到哪里演曲剧,马自然顾不上吃饭就去看戏。演员们那轻盈的云步,婉转的唱腔,老旦、青衣、小旦、小生那生活气息浓郁的表演,让马自然深深为之着迷。他常在工作之余,哼唱《卷席筒》、《寇准背靴》、《赵氏孤儿》等曲剧,自娱自乐。

  2000年,几经盘算的马自然,组织一帮热爱曲剧表演的戏迷朋友,创办成立了西庞村群英曲剧团。“我们这些演员以前都是村里的农民,因为都喜欢曲剧这才走到了一起。”身为团长的马自然说,从2000年剧团组建到现在,从起初的六七人到现在的十五六个人,虽然演员流动性很大,但是依然有五六个是坚持到现在的“元老级”演员。今年52岁的张幸奎是西庞村群英曲剧团的元老了,从创团到今天一直没离开过。“我就好这口,一天不拉弦子手就痒痒。”张师傅笑着说。

  “正月里来喜洋洋啊,人庆佳节换新装,过了初一过十五,大闹啊,大闹元宵喜欲狂,家家都把花灯放,各色的彩灯满村庄,孔雀开屏绣球灯,龙凤彩灯齐呈祥……”一曲《包公辞朝》唱得观众心花怒放。有着一群老年观众轻打节拍,目光不离舞台上的演员。

  一场戏演完,演员们卸下一身行头,团长马自然却放松不下来,人员、车辆、费用、演出的节拍和场次,每一项都要操心到家。10余年里,他自费更新了设备、乐器和演出服装。西庞村群英曲剧团也越来越有模有样,他们的运输工具也从最初的摩托车,换成了一辆面包车。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地头到舞台,从舞台到地头,西庞村群英曲剧团就这样走入了人心,成了方圆百里老百姓期待的庄稼汉剧团。

  为了支撑剧团的生存,马自然从不领取团里的待遇,还经常倒贴钱给剧团出路费,“我是个农民也没什么其他的爱好,就喜欢咱洛阳的传统戏曲,我不为别的,就为给咱农村人带点快乐。”马自然说。

  10余年间,马自然带领剧团在家乡的街头巷尾为乡邻过寿宴、婚礼、满月酒等事演出助兴不计其数,在村里举办过戏迷擂台赛,赴洛阳打过戏曲擂台,还带领剧团走过伊洛河两岸许多村庄,安乐镇、龙门镇、高龙镇、李村镇、寇店镇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演出接近1000场,观看群众达到十余万。通常,群英曲剧团一个地方只表演一场,但是随着他们演出水平的提高,群众不断要求加演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有一次,剧团到龙门镇郜庄演出,大伙儿将道具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的从车上下来,村民取笑道:“你们这个鼓乐班是不是摆地摊起家的啊,哈哈哈!”当演出结束后,掌声久久不散,震惊全场,村支书热情的握住他的手,赞个不停,并签下了今后几年的演出协议。

  马自然说,戏曲在民间大有市场,在酒足饭饱之后看一场实实在在的好戏曲,成为许多老百姓的念想。特别是曲剧,其剧本贴近洛阳农村生活,且唱腔优美,希望能办好群英曲剧团,幸福自己,也幸福乡亲们!


《洛阳西庞村70岁村民组建农民曲剧团吹拉弹唱》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uoyang.yuduxx.com/yibin/137016.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