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1-01 17:24 我要投稿
时间:2013-11-04 12:01:20 来源: 中新网河南新闻 【 】 【 】
宋淑娟和她的母子虎
手工刺绣工艺品
中新河南网洛阳11月4日电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刺绣在古代被称为“黹”、“针黹”。因为多是妇女从事刺绣,所以又将刺绣称为“女红”。诸葛镇就有这么一位“女红高手”,使古老的刺绣焕发了光彩。
用刺绣绘画大千世界
郁郁苍苍的古松虬枝盘旋,欢快跳跃的小溪潺潺流淌,一只母虎慈祥地舔着一只小虎,这只小虎幸福地仰起脸迎接母亲的爱抚,另外一只在溪边嬉戏的小虎欢快地扭头望着它们,这三只老虎绣得栩栩如生,色彩鲜艳,搭配恰当。这就是宋淑娟的刺绣作品《母子虎》。
“刺绣的工艺要求是:顺、齐、平、匀、洁。顺是指直线挺直,曲线圆顺;齐是指针迹整齐,边缘无参差现象;平是指手势准确,绣面平服,丝缕不歪斜;匀是指针距一致,不露底,不重叠;洁是指绣面光洁,无墨迹等污渍。”看着《母子虎》,宋淑娟向我们介绍着刺绣的要领。这幅《母子虎》,宋淑娟用了将近一个星期才完成,这件作品不仅针法变化多,还应用了色彩明暗对比原理,拿多种颜色反复对比后,最终才动针,不是绘画,却胜似绘画。
宋淑娟告诉我们,她的刺绣作品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像孔雀开屏、松鹤延年、飞禽走兽,在她的家中,笔者看到了她的几幅得意之作,观音菩萨古朴典雅、纯洁无暇;仙鹤手法细腻、形象逼真。她的这些作品针法灵活、绣工细致,看着这些作品,像是走进一个奇妙梦幻的刺绣世界。
努力振兴手工刺绣
宋淑娟曾是偃师市的“绣花状元”,她和她的刺绣作品曾多次被省级、市级的报纸和电视台报道。她从小跟妈妈学习刺绣,从照着图案一针一针地绣,到后来自己设计图案再绣,她的针法日渐娴熟灵活,绣工也越来越细致。她的刺绣作品大到5、6米见方的旗帜、结婚用的拉帘,小到婴儿的肚兜、罩衣,每一件都展现了这个“女红高手”炉火纯青的绣工。
上世纪80年代,为了养家糊口,宋淑娟在诸葛镇办起了刺绣学习班。“那时,几乎全镇的女孩子都来学习刺绣。再后来,洛阳绣品厂和我签订合同,我为他们提供出口用高级餐桌布、餐巾等。”宋淑娟告诉笔者,她很高兴能够把自己学到的刺绣技术传给需要的人,这样不仅帮助了他人,还弘扬了民族文化。可是随着电脑机绣的兴起,手工刺绣逐渐被边缘化,很少再有人学习手工刺绣。
为了传承这门手艺,2000年时,她买了30台万能机,希望能够重办刺绣班。“我免学费,免电费,还到关林批发布料给学员刺绣,然后不管作品好坏一律回收,但她们都嫌刺绣太枯燥,学了没几天就放弃了。”宋淑娟苦笑着说,“本想通过艺术品加工来延续刺绣的艺术生命,也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最后还是没成功,机器转卖给了新安县下岗再就业中心。”但是,她并没有灰心,依然苦心钻研着这一古老而熟悉的手艺。如今,诸葛镇政府已经将刺绣申报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使她对刺绣有了更大的信心。
刺绣穿插多彩人生
2006年3月,宋淑娟被洛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4月,被吸收为河南省会员;6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宋淑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获得过偃师市“先进个体劳动者”荣誉称号,还在洛阳市1989年的“双学双比”竞赛中被评为先进女能手。尽管这些荣誉已经时隔多年,但是,在宋淑娟那一代人的心中,那个年代获得的荣誉无法替代,是一段终生难忘的记忆。宋淑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专心致志,否则都不会成功。
现在的她生活也有了改变,不单单从事刺绣,还开了一家窗帘店。去年,义乌一家大型绣品厂邀请她做窗帘绣花技术指导,她不愿离开家乡,没有答应。最近,司马社区有家寺庙让她绣一面经幢,经幢上面要绣84位佛像,每位佛像有二尺六乘二尺八大小,绣起来很费功夫。“女儿是美术学院毕业的,她已经帮我做好了手工线描图,有了图绣起来就快多了。”宋淑娟说到女儿很是欣慰,女儿支持她专心刺绣,传承这门手艺,“我今后要做精刺绣,让它成为洛阳特有的工艺品,成为宣传洛阳的一张小小的名片。”(徐海玲 倪俭康)
【 】 【 】 【 】
《洛阳伊滨区宋淑娟“女红高手”绘奇妙画卷 洛阳本地新闻》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uoyang.yuduxx.com/yibin/10856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