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洛阳新闻 > 偃师市新闻 >

走近二里头遗址考古人

[摘要]“华夏第一王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历来被学界誉为“最早的中国”。2015年3月,二里头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启动。近日,我们走进二里头遗址,探访最新发现,也带您走近几十年如一日在此严谨工作的考古工作者。 在刮铲、手铲、毛刷操作下,3600年前的古老的地貌...

    “华夏第一王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历来被学界誉为“最早的中国”。2015年3月,二里头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启动。近日,我们走进二里头遗址,探访最新发现,也带您走近几十年如一日在此严谨工作的考古工作者。

  在刮铲、手铲、毛刷操作下,3600年前的古老的地貌重见天日,与今天的地表只隔一米深。5月20日,我们见到了正在田野探方内工作的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者。

  二里头遗址上的“交响乐团”

  5月天气已经炎热,探方内的泥土被人们一遍遍喷水润湿,然后在干燥之前,被一层层地剥离后清扫移走。夯土、沙土、淤泥、柱坑覆土、灰坑、墙体、水沟,不同类型的泥土,经过3600年的沉积结成了坚硬的一体。    

  这一片遗址原是被一条排水沟隔开的两处多重院落,沟东侧为3号基址,西侧为5号基址。考古工作者用刮铲和手铲一点点削去泥土,凭着细微的差异,根据用途功能,画出蜘蛛网一样繁杂的分割界线,像一幅万国地图。之前他们已经划分出了宽排水沟、细水沟、部分宫殿墙体以及风化严重的红砂岩柱石。

  一块块3600年前的陶片、石块、贝壳、兽骨,像一曲宏大的交响乐曲演奏现场。演奏家就是现场的考古工作者,他们在此短则数年,长则30余年,常年从事着繁重而枯燥的田野考古工作,不断揭示着“最早的中国”的细节,不断引来世界的惊羡。

  书写偃师厚重文化的劳动者

    当天下午,一群外宾千里迢迢来到偃师二里头遗址,感受3600年前的世界,为他们讲解的是二里头考古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

  外宾离开后不到10分钟,赵海涛已经赶回发掘现场,对他来说,现场每一步的工作进展都可能是重大的,都需要判断和分析。“田野调查发掘工作是我们开展考古研究的基础,一切都要尊重事实,尊重考古现场,谨慎收集现场信息,进行拼接,最后复原出原貌”。

  一群戴着各式遮阳帽的现场发掘工正在忙着清理泥土碎屑。“我们不懂,只是照技师说的执行,让老师们给你讲。”他们摆摆手谦虚地说。

  “这话可别信,他们常年在此参与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经验丰富着呢!这是最标准、最规范的考古现场,几乎所有最基础的现场考古操作手段都在使用。”在此实习数月的香港中文大学在读博士生徐飞说。

    在一座探方内,考古工作者郭朝鹏将一枚螺小心地放进塑封袋内,并编上号码,填写具体的登记内容。十余张登记卡记录着当天的收获。“今天的收获很大,还发现了几个螺,但具体是哪种螺有待确定。”他们还取了部分泥土样品,进行年代测定。泥土样品、骨物、陶器,在这里都被一一装袋、编号,然后反复甄别年代。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现场的技术人员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也有偃师本地人。言谈中他们都提到了在二里头进行考古工作已经32年的王丛苗老师。32年,用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队长许宏的话说,她是“嫁给了”二里头遗址。许宏、赵海涛、王丛苗和其他考古人,用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参与着中国文明史源头的破译复原。

  再次发掘宫殿区,弄清其建筑形制变化

  二里头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自3月份启动以来,已有了诸多重要发现——

  目前发掘的主要是2号宫殿的建筑基址,发掘面积近1000多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对2号宫殿进行过初步发掘,得知这是一个四合院风格的建筑。

  二里头遗址有单体院落,也有多重院落,目前发现的宫殿遗址主要有4个,其中早期发掘的1号宫殿基址和2号宫殿基址是单体的,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四合院风格;而3号宫殿基址和5号宫殿基址的建筑风格是多重院落,且年代在1号和2号之前。

  “田野调查发掘工作是我们开展考古研究的基础。”赵海涛介绍,“凭借高精度的测量仪器,能确定此次考古发掘现场的地貌及遗存物的经纬度。”

  在2号宫殿建筑基址不远处,考古人员还对一座巨型坑进行发掘。通过2010年到2011年的试掘可以证实,二里头宫城东北部有一座长方形巨型坑。东距宫城东墙西缘约3~5米,北距宫城北墙约13米。东西长约66米,南北宽约33米,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平均深度为4~4.6米,最深达6.7米。坑内存有从二里头文化第一期晚段到第四期晚段的连续堆积物,有大片陶片铺垫的活动面、祭品为猪的祭祀遗迹、地面经过夯打并用火烧烤的房址及灶址等。祭祀坑和宫城位置跟偃师商城的祭祀遗址很相似。同时,这个祭祀坑和宫城的位置关系,与偃师商城中宫城和祭祀遗址的位置关系是一致的,两处均是南为宫殿,北为祭祀处。历史给我们留下许多未解之谜,有待进一步研究。

《走近二里头遗址考古人》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uoyang.yuduxx.com/yanshi/183470.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